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余世维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以及余世维的课程怎么样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余世维真的是管理大师吗?我所认识的余世维
我最开始接触余世维是在大二,2005年,上《管理学》课,老师播放余世维的《经理人常犯的11个错误》其中一集,现在都收录在《经理人》集目里;当时听他演讲耳目一新,很有感染力,带入感!他有句“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影响格局”成了我的左右名;当时三峡大学电子阅览室也有他电子讲座,当时新出PM3,我买了魅族mp3,512M,特意用来听余世维讲座;后来余世维相继出了《赢在执行》和《有效沟通》,我也相继听完;在大学期间也时时温故听这三个讲座,但是当时读书没有社会实际管理经验,很多内容不能消化和吸收,只是感觉很有带入感,感觉而已!
踏入社会,有时也拿来听听,各读书馆、机场都有余世维讲座书籍,讲座风趣易懂,可以称为一流培训师。只到后来从事管理岗位,对照来用,感觉有些方面还挺对,对自我意识层面有所触动,但是可操性有很大距离。只到工作10年以后,2017年后,陆陆续续听了余世维出的其他讲座,感觉台风有所下降,内容还是之前内容,讲座有国外和国内举例、有自我例子,也有中外习惯等,感觉换汤不换药,很多东西听听很过瘾,也看到余世维讲座基本没有互动,没有提问,实际操作中很难运用。后来开始质疑余世维,是正的很牛逼吗?所谓美国佛州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以及从事过日本航空副总裁等等,是真的吗?
后来各方面核实了解实际上都是培训策划包装的结果,都是为了money!,如下可以推敲:
(1) “博士后”这样既不是学位,也不是学历,更不是资格证书的东东,只有在中国大陆,才作为正式头衔招摇过市,而且许多人认为博士后”是比博士还要高的头衔。实际上,多数情况是,博士毕业以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继续边研究边找工作,就是博士后。
(2)余世维在讲课中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成功企业家,几乎没有人知识他手下企业的名称,也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手下企业的产品或品牌。更重要的是,成功的企业家,还会整天忙着去讲课赚钱吗?那是不大可能的。
(3)年纪这么大,还在到处演讲讲座,有钱成功牛逼人士愿意这样干吗?很少人这么做!
以上供大家思考!
为什么当年学稻盛和夫经营之术的企业,很多都没学成功
稻盛和夫去世了,很多企业主与职场中高管,想必有不少感慨。
十来年前,很多企业非常爱学习,大搞培训,从余世维到曾仕强,从德鲁克到韦尔奇,从管理学到国学,学的不亦乐乎。
这里面,日本经营之圣,创造过2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自然是重点学习对象,众多培训机构的大卖课程,《活法》一书更是企业老板赠送给员工的必备宝典。
导致很多HR在面试的时候问,你最近看了什么书,很多人都会回答:最近在看《活法》。立马面试官对你高看一眼,录用几率上升。
仿佛看了《活法》,个人修行,企业经营,就上了一个档次,离500强不远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回首再看,有多少企业,因为学习了稻盛和夫,经营上实现了飞跃?又有多少企业,因为学习了《活法》,成为了世界500强?
好像没多少。
比如我当年呆过的一家企业,曾经专门组织过稻盛和夫的学习,还每位员工人手一本送了《活法》,管理层开会时更是经常从《活法》中引经摘句。
但最近联系以前的同事,我呆过的那家企业快不行了,连年亏损,裁员,勉强维系中。
再问问一起参加过盛和塾培训的同学,好像他们的企业也是不咋地的比较多。
为啥稻盛和夫的经营之术很多企业学不来,是稻盛和夫被吹的太神了吗?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稻盛和夫的成功,除了和他自身有关系,更和他所处的日本环境有关系。
京瓷壮大的时候,正值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
在这个阶段,日本不仅诞生了京瓷这样的500强,还诞生了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稻盛和夫的成功首先离不开日本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就好像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的前10多年,经济也处于一个高速上升期,也诞生了华为这样的富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在一个经济上升的环境下,出好企业及好企业家首先是个概率问题,我们不必去羡慕稻盛和夫,我们的任正非,曹德旺也很优秀。
真要去整理,我们同样可以推出我们的四大经营之圣。
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稻盛和夫—京瓷公司
更重要的是,在日本高速经济发展的时候,除了出500强企业,更多的也还是中小型企业。
这就像金字塔一样,处于顶尖位置的企业就那么多,更多的是中部以下,就算是在日本,也没法每家企业都弄成”京瓷“或”日航“。
而国内当年学稻盛和夫的企业,更多的也是中小企业,从概率上来讲,都想学完变成顶尖企业,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为啥遇上经济衰退的时候,或疫情影响这种特殊时候,大多数企业更多是被环境所主导,不是学了啥就能成啥。
包括京航的成功,也离不开日本经济强大的底子。
除了和经济大环境有关,还和日本劳动力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
日本的员工,很长一段时间,采用的是终生制,一辈子只呆在一家企业,对企业高度忠诚,日本员工的职业素养更是闻名全球。
这样的人力储备与员工关系,让一些优秀的理念,更容易在企业里得到执行。
反观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打工进厂最多也就是干个两三年,一个不爽,提桶走人才是常态。另外员工在受教育程度,职业素养的平均值上,也远不及日本。
员工的流动性,和职业素养的差异性,决定着我们不是学哪家日本企业,就能成为那种企业。
当然也有学的好的,比如海尔,我们这里只讨论大多数情况。
你让稻盛和夫脱离日本的环境,来中国东莞随便找家工厂经营试试,不一定能很成功。
2.
学完没用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很多老板只学到了理念,没学到稻盛和夫的以身作则。
比如当年稻盛和夫在京瓷推行他著名的阿米巴管理方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种经营模式是把公司的部门打散,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运营体来运作,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预算、收入以及成本,是一种把外界压力变相施加在员工身上的做法,激发员工对公司的经营意识。
但也造成,公司部门和部门极容易产生扯皮,尤其在摊成本时。
但是稻盛和夫厉害的是,能以身作则,来建立员工的集体感。
比如他在京瓷公司成立 25 周年之际,把自己所持的京瓷股份,全部分给了员工,并承诺不再领工资。
请问中国学习稻盛和夫的企业家,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更多的还是把股权紧紧抓在自己手上,很多时候还故意和员工争利。
中国的企业里,在这一点做的比较好的,我能想到的就是任正非了,所以华为也挺成功。
稻盛和夫的以身作则还体现在经常与员工同吃同住,参与产品开发的每一个流程、步骤。经常工作到深夜,然后就住在厂里。在这种带动性下,员工自然也玩命地干。
我们那些学习稻盛和夫的企业家,又有几个能做到这点呢?
我能想到的有这种钻研精神的是雷军,所以小米也挺成功的。
能以身作则的不用刻意去学稻盛和夫,不具备这种以身作则精神的,学了也没用。
再举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我之前工作过,并大张旗鼓学习稻盛和夫的公司。老板不仅不让利给员工,还特别任人唯亲。
管理层汇报时,他能当着管理层的面,叫宠信的秘书,给他松腿按摩。到年底,那些努力干活的员工没多少奖金,松腿按摩的秘书年终奖倒发了不少。
然后管理层在学完《活法》,实际效尤的是,每个部门都配了个漂亮的秘书或助理。
这样的企业,学啥锤子都没用。
3.
学稻盛和夫没用的第三个原因是,《活法》本质是管理版的心灵鸡汤。
我们去读《活法》,更多读到的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宽泛大道理,和一个个类似寓言的故事,及稻盛和夫个人的一些人生感悟。
虽然稻盛和夫写了不少书,但基本内容和《活法》差不多,都是同样的道理,换一套修辞描述,或换个寓言故事再拿来反复说。
但是一个企业,不是学这些道理就能做好管理,为什么心灵鸡汤没用,因为人在面对问题时,需要拿出的是具体解决方案。
从某种角度讲,稻盛和夫的《活法》,还不如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工作指导性更强,或者还不如多去看点《哈佛商学院管理案例》。
这就像很多年前疯狂流行的《最伟大的推销员》羊皮卷之类的,看的时候是觉得精神提升了一个层次,理论结合实际时,又发现无从下手。
没几个优秀的销售因为背了羊皮卷业绩提高的,都是靠实战的不停历练才能成为销冠。
4.
这就推导出,企业做管理,不能光寄希望于学习,学习本身是有个转化成本。
所以不光是学稻盛和夫对很多企业没用,是之前那些爱搞培训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到头来学了一大堆理论,实际做起管理来差强人意。
就好像你研究透了马云,不一定能建个阿里,那和时代的机遇有关。崇拜乔布斯,不一定能弄出苹果,那确实是天才学不来。研究完巴菲特,不代表你炒股投资百战不亏,因为中国股市及投资环境的不可控因素可能更多。
所以研究透稻盛和夫,不一定能成为经营之圣。
而稻盛和夫也却有日本社会的过度吹捧包装因素,客观上也让他的一些事迹被过于的神化
企业成功是天时地利,与人的各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稻盛和夫的成功,既有他个人能力的因素,也有日本大环境的因素,这些都不是轻易能学的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