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档普通链环以及拉杆链环

 

 

 

 

 

 

 

 

 

 

 

 

 

 

 

 

 

 

案例警示

 

 

 

 

 

 

 

海上航船,断链丢锚不可不防 

 

 

 

 

船锚和锚链的作用是使船舶停泊时保持相对的船位稳定,而不至于随风浪漂流。锚链(Chain Cable)是指连接锚和船体并传递锚抓力的专用链条,作为锚设备的重要属具,在锚泊时,锚链水中部分对船舶所受到风流等外力起一定的缓冲作用,平卧水底部分的锚链有助于锚的可靠抓底,一旦走锚或锚链断裂,则极大可能会造成船舶走锚并引发后续一系列的碰撞、触礁、翻沉等重大海上交通安全事故。因此,锚链对船舶安全锚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点关注

 

 

 

 

 

 

 

 

 

典型事故案例

 

 

 

 

 

 

 

 

 

断链丢锚原因分析

 

 

 

 

 

 

 

 

 

海事调查官建议

 

 

 

 

 

 

 

 

 

 

 

 

典型事故案例

 

 

 

 

 

 

 

 

 

 

典型事故案例1

 

 

 

 

 

 

2022年1月31日凌晨,空载3万吨级干散货船“Julietta D”锚泊于北海荷兰伊吉穆登外锚地时在大风中因外力超过锚链拉力,发生走锚导致锚链断裂,后其船舯与小型成品油船“PECHORA STAR”轮船艏发生碰撞事故,造成干散货船自身船体受损漏水、主机故障。随后,该干散货船失控漂向附近在建的荷兰Hollandse Kust Zuid海风电场平台,撞损该风机平台。

 

 

典型事故案例2

 

 

 

 

 

 

2021年10月11日下午,受台风“圆规”及寒潮大风叠加影响,锚泊于莆田南日岛附近水域的无动力工程船“XX6”轮,因外力超过锚链拉力而断链。该轮两天内向其原锚泊水域西南方向漂移了170海里,所幸因救助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断链丢锚原因分析

 

 

 

 

 

 

 

 

综合近年来与船舶锚链断裂有关事故,与锚链断裂的有关因素包括: 

1.锚地选择不当。

船舶未充分考虑强风、流急、深水、底质差、海底地形不平坦及旋回余地不足等自然条件不利因素,尤其受强风、强流等恶劣天气海况影响下,极易引起锚泊船走锚或剧烈偏荡,进而引起走锚和断链事故。

2.抛锚操作不当。

船舶未合理使用车舵配合控制抛投锚、链,操作链长不足或堆积锚链、松链太快、底质太硬等原因,一旦遇有强风、急流和重载时,极易发生走锚或断链。

3.锚泊方式不当。

船舶未按照“空载吃风,重载吃流”的锚泊总原则进行锚泊,船长未根据锚地底质、通航环境情况、天气情况等选择合适的锚泊方式,如车舵配合抗台、加抛止荡锚、八字锚抗台、一点锚抗台、与周围船舶保持安全锚泊距离等。

4.对风流及天气情况预估预判不足。

船长对锚泊中的船舶受到风、流、浪、水动力以及锚链对船舶的约束力与反作用力的预判预估不足,尤其风和流对船舶的作用不一致时,船舶常会发生偏荡运动,极易引起走锚或断链。

5.锚泊值班行为不当。

在寒潮大风、台风、上游水库泄洪等恶劣环境锚泊期间,船舶未时刻提高警惕风、浪、流变化及其底质差等不利因素对锚链受力影响,未及时采取灵活手段适当收放锚链或车舵配合减缓锚链受力。

6.险情处置不当。

遇到船舶偏荡剧烈时,船舶未及时运用车舵、加抛立锚等手段减缓偏荡惯性与锚链受力,导致锚链瞬间受力异常而发生走锚或断链。

7.锚链维保不当。

锚、链、刹车带等易“损耗品”在日常营运中维护保养不到位,未及时更换薄弱链环、除锈油漆等,以致部分锚链链径过度腐蚀、链档强度降低。

8.公司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管理公司对船舶“代而不管”,海、机务上船检查存在“两张皮”现象,导致船舶值班、关键性设备维保不到位等失管行为。

 

 

 

 

 

 

 

 

 

 

 

 

 

 

 

海事调查官建议

 

 

 

 

 

 

冬季寒潮大风、台风、局部暴风雨或洪水季节期间,船舶极易发生因断链丢锚、走锚而导致船舶失控、漂航发生海上交通事故,为防范此类事故发生,海事调查官建议:

 

 

 

(一)经验判断处理

 

 

 

如果发生锚链始终处于绷紧状态或发生间歇性剧烈抖动,即可判断走锚或断链的可能。防止走锚或断链的应急措施:

1.单锚船一旦发生走锚,切不可松长锚链,否则不利于锚的二次抓底,为防止船舶由于断链丢锚或走锚距离过大而发生搁浅、碰撞等事故,应该立即抛出另一舷首锚并使之受力。

2.通知机舱备车、报告船长、显示相应的号灯号型,用有效方式及时向当地海事主管机关报告并播发航行动态。主机备妥后及时起锚,重新选择锚地抛锚。

3.仔细观察锚泊船的偏荡运动,如果周期性偏荡运动突然停止,船舶变为一舷受风,锚链处于上风舷侧,且风舷角基本保持不变,则可断定发生了走锚,应及时采取防止走锚安全措施。

 

 

 

 

 

 

(二)船舶与船员

 

 

 

1.应遵守值班及配员规则要求,保持24小时不间断锚泊值班,加强瞭望,勤测锚位,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减少锚链受力,尤其恶劣天气时应随时观察锚链受力情况,并适时采用车舵配合,防止走锚、断链丢锚险情事故。

2.关注掌握恶劣气象海况预报,提前预判走锚险情,落实防范断链、丢锚措施。

3.强化对锚、链、刹车带等关键部位的定期检查、保养,如检查安装牢固程度、检测链径、更换薄弱链档、轮流使用左右锚,始终保持锚链处于良好状态。

4.选择合适锚位。选择锚位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锚地,运用正确的抛锚放链方法,抛锚时要与他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抛锚时还要注意选择在其他锚泊船的下风向锚泊,避免因误操作而形成紧迫局面。

5.应用良好船艺,综合风、浪、流等各要素影响,适时收放调整锚链受力状态;在大风浪来临前,适当增加锚链长度、加抛双锚或抛止荡锚,增加船舶吃水,减少吃水差或增加船舶首倾减缓锚链偏荡或锚链受力强度。

6.根据船舶受风、锚链受力、重载等情况,偏荡剧烈时,应尽快采取车舵、加抛锚链等有效措施缓解走锚、断链丢锚潜在风险。

 

 

 

 

 

(三)船公司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健全完善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船舶锚泊安全管理、海上避风锚泊应急预案,为船舶提供足够的岸基支持。

2.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提高船员和岸基管理人员对锚泊安全风险的辨识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尤其无动力船舶锚泊作业时,要加强对所在海区的水文气象的分析与研究,充分评估锚泊期间的风险等级,及早采取加护措施。

3.在置换锚链时,务必购置或更换符合或经船检认可的船用锚链,切勿因小失大留下安全隐患。

 

 

 

 

 

(四)船检与海事

 

 

 

1.船舶检验部门应规范对锚、链及其附件相应检查项目的检验,如实出具检验报告,对不符合要求的锚链要求整修或换新。

2.海事部门在开展船舶安全监督检查时应加强对船舶锚、锚链及其附属设施的外观检查,必要时采取滞留整改等措施。

 

 

 

 

 

海事提醒

船舶锚泊期间一定要防止或减轻偏荡,密切关注水文气象信息,正规瞭望值班,正确显示号灯号型,保持开启AIS,守听VHF,如遇紧急情况及时拨打全国统一遇险求助电话:12395。

来源:福建海事

 

 

 

 

 

 

 

 

 

 

 

 

 

 

 

 

 

 

 

 

 

 

 

 

 

 

 

 

 

 

 

 

 

 

 

 

 

精选推荐: 


 

 


 


 


 

 


 

今日航行通告与航行警告

 

 


 

海图发布(12月12日海图出版预告,海图改正通告2022年50期)

 

 


 

2023年上半年部分地区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发布《船舶船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指南》(第十二版)的通告

 

 


 

媒体聚焦丨海事新闻速览·第22期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新型遥操作系统(teleoperation system),可以让双腿机器人“借用”人类的身体技能,从而以更大的敏捷性移动。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有点像斯皮尔伯格电影《头号玩家》中的触觉套装,不过电影中的套装是用来连接人类与虚拟化身的,而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个套装则将人类连接到一个真正的机器人上。

这个机器人的名字叫“小爱马仕( Little HERMES )”,目前只有一对小腿,体积约是普通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在龙门架的支撑下,它可以原地踏步和跳跃,也可以短距离行走。虽然这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但研究人员说,他们的方法可以帮助那些有强大能力的救灾机器人更接近现实。他们补充道,尽管最近机器人技术取得了一些发展,但制造像人类一样运动和决策的全自主机器人仍然是一项挑战。而一个更先进的远程操作系统可以帮助实现这个目标。

现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助理教授 Joo Ramos和MIT仿生机器人实验室主任Sangbae Kim在本周的《科学机器人( Science Robotics)》杂志上描述了这个项目。他们在论文中指出,现有的遥操作系统常常不能有效地把操作员的运动匹配到机器人的运动。此外,传统的系统没有向遥操作人员提供关于机器人正在做什么的物理反馈。他们的新方法解决了这两个局限性,为了在实践中验证,他们建造了小爱马仕机器人。

如上图所示,“小爱马仕”双足机器人的主要部件有:(a)被设计成能够承受冲击和产生高扭矩的定制驱动器。(b)具有低惯性和快速摆动能力的轻质肢体。(c)耐冲击和轻量级的具有三轴接触力传感器的足部传感器。(d)用来估计机器人的躯干姿态、角速度和线性加速度的加固型IMU(惯性测量单元)。(e)来自美国国家仪器(National Instruments)的实时计算机sbRIO-9606。(f)两个串联的三芯锂聚合物电池。(g)使机器人质量最小化的刚性轻质框架。

今年早些时候,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为IEEE Spectrum撰写了一篇关于该项目的深入文章,其中包括小爱马仕(Little HERMES)和它的“大兄弟”大爱马仕(即HERMES,用于高效的机器人机制和机电系统)。在那篇文章中,他们描述了系统的两个主要部件:

“…我们正在创建一个遥机器人系统,它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能够敏捷行动的仿人机器人,另一个是一种新型的双向人机界面,它将你的动作发送给机器人,也将机器人的动作发送给你。因此,如果机器人踩到碎片上开始失去平衡,操作者也会感到同样的不稳定并本能地做出反应避免摔倒。然后,我们捕捉到这个物理反应并将其发送回机器人,这也有助于机器人避免摔倒。通过这种‘人-机’的连接,机器人可以利用操作者天生的运动技能和瞬间的反应来站稳脚跟。

你可以说我们把人脑放进了机器里。”

MIT的研究人员为控制小爱马仕而创建的人机界面不同于传统人机界面,它依靠操作者的反应来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研究人员称之为平衡反馈接口(BFI,Balance-Feedback Interface)。 如上图所示,BFI的主要模块包括:(A)躯干和足部的定制化接口附件,用于高速(1kHz)捕获人体运动数据。(B)两个欠驱动模块,用于跟踪躯干的位置和方向,并向操作员施力。(C)每个驱动模块有三个自由度,其中一个是由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的推杆/拉杆。(D)一系列带有被动关节的链环,与操作者足部相连并跟踪其空间平移。(E)来自美国国家仪器(National Instruments)的实时控制器CRIO-9082,以关闭BFI的控制回路。(F)测力板,用于估计操作员的压力中心位置,并测量操作员净接触力的切向力和法向力。

在《科学机器人》的新论文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解释了他们如何解决远程操作系统有效性的关键挑战之一:

“这一策略的挑战在于将人体运动正确地映射到机器上,同时告知操作者机器人复制的运动有多接近。因此,我们为双边反馈策略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以控制两足机器人与人类操作者同步进行踏步、跳跃和行走。这种动态同步是通过(i)将人类运动数据的核心部分实时缩放到机器人的比例,以及(ii)对操作者施加与人机之间的相对速度成比例的反馈力来实现的。”

讲真,小爱马仕现在正在迈出它的第一步,但研究人员说,他们希望使用类似设计的“机器腿”作为一个更先进的仿人机器人的一部分。他们的愿景是:创造一种快速移动穿越各种地形的四足机器人,然后在需要时变形成两足机器人,用“手”进行灵巧的操作。这可能需要融合MIT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创造的一些其他机器人,比如在猎豹和爱马仕,或者迷你猎豹和小爱马仕之间创造出混合体。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最终的机器人会是什么样子。


资料来源MIT